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铸魂育人担使命 培根固本启新程 ——马克思主义学院构建新时代“大思政”育人体系

【来源: | 发布日期:2025-07-03 】


为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工作的指导意见,马克思主义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创新实践教学为突破口,构建起“理论铸魂、实践育人、文化浸润”三位一体的“大思政”育人体系,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注入强劲动力。

一、立足国家安全,强化使命担当

国家安全教育教研室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引,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模式,将课堂延伸至核工业展厅。在展厅中,通过沉浸式教学,学生们近距离感受我国核工业发展的辉煌成就。一件件珍贵展品、一段段奋斗史诗,生动诠释了“两弹一星”精神的核心内涵,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核技术是国家安全的战略支柱,更是民族自立自强的时代象征。这种“展厅变课堂、史料作教材”的创新模式,有效推动国家安全教育从理论认知升华为情感认同,切实增强了青年学子维护国家安全的行动自觉。

二、赓续红色血脉,凝聚精神力量

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室充分发挥党史育人功能,创新开展“学百年党史,悟楷模精神,讲中国故事”实践活动。活动中,通过情景式、互动式教学,让百年党史中的精神谱系“活”起来,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动”起来,时代楷模的奉献精神“燃”起来。学生们借助情景演绎、多媒体展示等创新形式,让焦裕禄的奉献、黄大年的报国、张桂梅的坚守等楷模故事焕发时代光彩。这种“以史鉴今、以文化人”的教学实践,不仅构建起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更在青年心中播撒下红色种子,引导他们从党的百年奋斗中汲取智慧力量,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

三、聚焦强国伟业,激扬报国志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室紧扣中国核工业70年发展历程,开展“核铸强国梦 薪火永相传”主题实践教学。师生们共同探寻从“两弹一艇”到“华龙一号”的科技自立自强之路,深刻体悟“四个一切”核工业精神的时代价值。这种“专业+思政”的育人模式,既彰显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办学导向,又培育了青年科技报国的使命担当,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人才支撑。

四、工业研学强信念科技报国砺初心

学院紧扣国家安全教育主题,组织核电气精英班学生开展系列实践教学活动。在天水工业博物馆,三线建设的厚重历史让学生深刻领悟工业安全对国家经济命脉的支撑作用;在岷山军工博物馆,一件件共和国枪械摇篮的珍贵展品,生动诠释了兵工精神的时代价值;部队驻地的现役装备展示与战术演练,则让国防安全理念深入人心。即将开展的人防虚拟演练,将进一步强化学生应对突发安全事件的能力。这种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起涵盖经济、军事、社会等多维度的国家安全认知框架。

六、红色铸魂育新人 知行合一强担当

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以“1231”工程为重要抓手,创新构建“历史场景浸润+艺术情感共鸣+思想价值引领”三位一体的思政育人新范式。通过清明祭扫英烈活动,在邓宝珊将军纪念馆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以“舍家纾难”的生动案例诠释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依托《浴血誓言》红色影片开展沉浸式党史教育,通过“棉衣裹枪”等震撼细节让伟大建党精神可知可感;创新开展“红色经典”传唱活动,以艺术之美传递“两弹一星”精神内核。这些特色实践将理论教育、价值引领与文化浸润有机统一,推动思政教育从知识传授向价值塑造的深层次转变,为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创新路径,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方面的使命担当。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马克思主义学院将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实举措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着力培养“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